上週我們用 5W1H 拆解了「報到率低」這個常見的招募疑惑
從職缺類型、地點、人選背景、流程環節等六大面向,建立了資料分析的切入點
但如果你還停留在只是回報報到率下降的事實,那主管可能只會回你一句:So !?
這週想帶大家進入思維階層的第二、三層:
📌提出假設 × 對應資料需求 + 📌尋找欄位 × 資料來源
我在實務上會針對每個問題,設計出「可能的假設」,再對應要蒐集的資料欄位,才能讓後續報表設計與視覺圖表,有明確的目的
✅ 「報到率低」這句話,我會這樣拆解上週的 5W1H 各自對應的提出假設

🔹 What:哪些職缺報到率低?
→ 可能是特定職系(如基層作業、研發職)流失率高
→ 對應資料:職缺別 × 報到率、offer 發出量、實際報到人數
🔹 Where:集中在哪些地點?
→ 偏鄉、偏遠廠區、無遠距選項的地點報到率偏低
→ 對應資料:地點 × 報到率、是否遠距
🔹 When:什麼時候報到率變低?
→ 年後、Q2、選後、旺季等階段性時間點可能有波動
→ 對應資料:報到率 × 時間軸、重大社會事件交叉分析
🔹 Who:是哪些人不來報到?
→ Z 世代、跨職能轉職者、外籍人才等背景報到意願差異大
→ 對應資料:應徵者年齡層、工作年資、轉職類型分類
🔹 Why:為什麼沒來報到?
→ 談薪卡關、流程太長、制度太硬、企業吸引力不足
→ 對應資料:流程天數、面談至 offer 間距、offer 拒絕紀錄、薪資排名對比
🔹 How:是哪段流程中斷?
→ 是談完薪就斷?還是前一晚突然 no-show?
→ 對應資料:轉換率funnel(面談→offer→報到)、掉案時間點分析
為什麼要這樣假設?
👉 幫你聚焦資料設計,不再亂抓欄位
👉 讓每張圖表都能「對應假設」,不再只是勇感覺畫圖
👉 為後續決策行動鋪路
📌這些假設與欄位,是我在打造 Power BI 報表時最重要的分析前置步驟
沒有這一步,再好的圖表也只是在回報現象,而無法推進決策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