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最近報到率變得好低,到底怎麼回事?」

你是不是也聽過主管這麼說:這個月談了十個不錯人選,花了很多時間,只有一個人願意來報到!」

明明對談過程中都相談甚歡,但就那個臨門一腳的腳,卡住了
老實說,HR夥伴 心裡應該浮現很多聲音:
💭「想也知道package太低?」
💭「面談流程冗長?」
💭「是不是 offer 給得太晚?」
💭「是不是一定要onsite面試?」
一堆疑惑,但我想做的,是用資料思維,把問題問清楚、拆乾淨

這篇,是重新帶領大家再順過「資料思維 × 思考構面」
主題從「離職分析」換成了「招募分析」
但步驟不變—第一二層:問題拆解、對應假設。開始一步一步釐清:報到率變低,背後真正發生了什麼

✅ 「報到率低」這句話,我會依照5W1H這樣拆
🔹 What(發生什麼)
是哪類職缺報到率特別低?是研發、工程,還是管理職?
🔹 Where(在哪發生)
集中在哪些工作地點?是國家?特定廠區?需要派外跨國家的?
🔹 When(何時發生)
什麼時間點報到率明顯下降?年後?Q2?
背後可能與市場、社會、產業景氣或政策有關
🔹 Who(對象是誰)
哪些人比較常不來報到?是 Z 世代年輕人?技術人才?特定背景或職能?
🔹 Why(可能原因)
流程太長?薪資談判卡關?還是 offer 發太晚、制度太硬?
是否與公司吸引力、溝通節奏或產業競爭力有關?
🔹 How(怎麼發生)
是哪段流程出了問題?是談完就失聯?還是報到前突然放棄?
每一環節的轉換率是否有數據可供比對?

📌 你可以發現,「報到率」不是單一指標,
它牽涉到整段招募流程的時間節奏、流程設計、談判技巧、企業品牌等層面

這些問題問得越清楚,後面越能對應資料欄位、畫出圖表、給予建議

這週,是我整個「資料思維系列」的起點-問題拆解
未來幾週,我會逐步分享,盡可能將思考方式烙印心中
📊 要找哪些欄位?從哪邊找?
📈 要畫那些圖表?心流法怎麼套用?
💡 如何透過五層引導法給予建議跟行動?

但最重要的是:第一層,你問對問題了嗎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