畫圖前,先想欄位與指標:離職分析背後的資料思維設計邏輯

上我分享了怎麼用 5W1H 拆解問題,定義出離職分析的四個觀察角度

但你知道嗎?就算你觀察角度拆得再漂亮,如果欄位錯了、指標定義不對,一樣會畫出誤導性的圖表

🔹 所以這週我們不談圖,而是談更根本的問題:
「這張圖背後,是不是用對資料?欄位怎麼來?定義是否合理?有沒有資料風險?」

這些問題,才是讓你從「Power BI 畫圖」進階為「資料思維」的關鍵

每張圖,背後都是一連串資料思維選擇:

📊 部門離職率
常見錯誤是:「直接比離職人數」→ 結果是人多的部門永遠排第一
✅ 我的做法是:部門離職率 = 離職人數 ÷ 平均在職人數(近3-6月)
分母不能只抓期初/期末,否則會因單月波動產生誤判,當然還是看公司的定義為主


📉 平均任職年資
很多人會抓「現在時間-入職日」,結果混進在職者,讓穩定度看起來很高
✅ 我的做法是:只針對離職者,抓「離職日-入職日」
才能看出離開的人平均來多久就走了

📈 離職趨勢圖
你用的是離職申請日?還是實際離職日?意義會完全不同
✅ 我的做法是:雙日期並存,根據需求使用
如果想知道制度引發點,用申請日;如果想知道離職結果,則用實際日

🧱 職等 × 是否離職
若職等不統一(Ex:Grade A vs G4 vs 一般職員),交叉圖毫無意義
✅ 我的做法是:先建立職等群組(基層 / 中層 / 高層)再分析
才能看出組織結構是否斷層

但,欄位對不對,背後牽涉的不只是「會不會算」,還包括:
1. 資料從哪裡來?
離職分析常見欄位來源:
HR 主資料:員工代碼、部門、到職日、離職日、職等
異動紀錄:職務調整、調薪紀錄、升遷紀錄
其他來源(選擇性):績效、請假、工時、問卷(用於進階 What / How 分析)
📌 第一步不是畫圖,而是盤點:「你有什麼資料?哪些需要補?」

2. 資料要怎麼清理?
常見清理作法:
日期格式轉換、欄位統一命名(Ex:轉英文、去除空格)
建立邏輯欄位(Ex:任職期間 = 離職日-到職日)
職等群組、月份分類、是否離職欄都可能要額外建立
📌 「清理」是幫你的分析做好資料品質

3. 權限誰能看?資料誰能用?
不是所有欄位都能給主管看:
敏感資料(如:薪資、績效)需加密或排除
個資欄位(如:姓名、生日)建議匿名化處理
留意主管是否會推論出特定個體,造成壓力或誤解

專業的資料設計者,不只是畫圖,也要懂資料風險
📋 我會用以下的設計表,幫助自己釐清資料結構:


所以說

真正的資料思維,不是畫出什麼圖,而是從源頭設計出能回答對問題的欄位與指標,讓你看見組織該行動的地方


上週我提到,5W1H 裡的 What(離職影響)與 How(行為預警)暫時沒有對應圖表。這週你應該能理解原因了——這兩個觀察角度,牽涉到更進階的資料欄位設計與預測性資料應用

會在下週的貼文中,分享這些進階資訊,如何轉化成主管可以行動的策略

你在畫離職報表時,遇過欄位選不出來、指標定義有爭議的情況嗎?
你最常被主管問「離職率是怎麼算的」嗎?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驗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