報表能說話的關鍵:從欄位設計到視覺化思考

聊到「報到率低」這個現象,該如何用 5W1H 拆解、再提出可能假設與資料需求。但真正進到 Power BI 要做圖時,很多 HR 夥伴都卡住了

🧩想說的是:

一張圖畫得好不好,重點從來不是圖表長什麼樣,而是你用了哪些欄位、怎麼定義出這些欄位,才能讓報表說得出話

1️⃣ 職缺 × 報到率(長條圖)
看哪些職缺報到率低,是否聚焦於某些類別
報到率 = 報到人數 / 發 Offer 人數

2️⃣ 地點 × 報到率(分組條圖或地圖)
哪些地點的報到落差明顯?是否與派外、交通或地區吸引力有關?
若是跨國地點,建議用地圖圖層視覺化

3️⃣ 候選人背景 × No Show(散佈圖)
是否 Z 世代、某背景人才出現 No Show 情形較高?
定義 No Show:有 Offer、未報到、且無正式放棄紀錄

4️⃣ 流程轉換率 × 耗時(漏斗圖 + 橫條圖)
哪段流程卡住?哪個階段花太久導致候選人流失?
加工欄位:各階段的 DaysToNextStep

有時候你要的欄位,在 HRIS 根本沒有現成:
📌「流程耗時」需額外計算面談至報到的天數區間
📌「No Show」要自己定義 No Show、報到率邏輯
📌「背景」資訊可能分散在不同表單,要透過 Excel 彙整或外部資料補充

所以你必須具備:
資料建構力(Data Structuring),也就是這層最關鍵的思考構面:心流法

讀>整>串>畫的「整」

這次報表的圖,我部分是透過 AI 協助建立的
讓我更確信一件事: 重點從來不是會不會畫圖。而是你是否能提出有邏輯的觀察、正確地定義欄位、結合 HR 實務思維,讓報表「說出能改變組織的話」

換句話說:BI只是工具,真正有價值的是你如何看資料、想資料、有架構性的引導資料
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資料建構力、資料思維,以及 HR 專業視角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