報表的終點,應該是行動的起點!

延續上週我們看到的一張圖:
👉 面談完成率 100%、Offer 發出率也 100%,
👉 但最後的報到率……只有 52%。
這張圖,一看就知道「有問題」
但你是否曾遇過這樣的場景? 你做完圖,信心滿滿遞出去
但主管只掃過一眼,沒提問、也沒反應—一切的空氣都安靜了起來
所有資料彷彿只是確認「大家早就知道的事」

這就是報表完成後進90%的HR無法進一步引發「然後呢」的核心問題

✅ 那該怎麼辦?我會用「資料洞察 Action Plan 五層引導法」來解決:

1️⃣ 現象(數據事實)
從 Power BI 報表中發現:「特定職缺的報到率僅 52%,遠低於其他職缺」
這是圖表能明確呈現的事實

2️⃣ 解釋(HR邏輯推測)
結合 HR 現場經驗,我的解釋是:
「這類職缺為輪班制,且報到前無主管進一步關懷而是等著人選報到,導致candidate覺得自己只是其中棋子所以臨時變卦。再加上近來新興產業轉職熱度高,Z 世代對內心被尊重的感受非常重視,所以你不關心我那我何必關切你」
這一層屬於 HR 實務的「直覺 × 推理」

3️⃣ 推論(問題原因區分)
在這一層,我會用「內外部構面」拆解推論原因:
內部構面:制度上缺乏報到前互動、缺少 onboarding 聯繫流程
外部構面:市場競爭激烈,其他企業搶人快、報到條件更彈性
這時候報表+HR觀察,能找出組織該優化的結構問題

4️⃣ 解方(具體行動建議)
我不會只交出圖,而是交出行動建議
例如:
1.設計「報到前愛的關懷計畫」:由部門主管提前聯繫候選人
2.提供報到前 Q&A 文件與新進體驗影片,提升對公司的認同感
3.建立「轉職輔助回饋」表單,了解未報到的真實原因

5️⃣ 新問題(延伸提問)
資料觀察不能停在這一張圖,還要延伸更多決策對話
是不是所有輪班職缺都這樣?若有不同是否可以參照
其他地區的報到率是否有類似趨勢?是同區域性質嗎
哪些主管的團隊報到率最高?能否作為內部 best practice?

📌 小結:
Power BI 能畫圖,但不能幫你做決策,真正的關鍵在於:
你能否從圖中讀出「行動的可能性」
並讓主管信服:這不是一張報表,而是一份策略建議

這套五層架構,是我自己實務中不斷淬鍊出來的資料洞察引導法
讓報表不只是 ending,而是 conversation 的 opening

📌由心給予建議:
透過五層引導法反而引發更多新問題產生,沒錯
不過,從新問題找出行動決策的功力,這不就是HR需花最多時間且擁有最高價值的地方嗎
再說HR沒有專業,那就從這階段自我改變吧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