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R資料清理實戰 A. 離職|Week 2

【離職率算錯不是公式問題,是你定義搞不清楚】

上週我們聊到「哪一天算離職日」的混亂狀況,但其實更常被忽略、導致報表錯誤的,是這個問題:

「誰才算離職?」

實際遇過的狀況:
🔹系統裡狀態顯示 Active,但人其實早就沒上班
🔹有人已經停薪留職半年,系統算在職
🔹有人資料已經有了離職日,但在職報表還有這個人的名字

結果阿
報表裡在職人數、離職人數全錯
主管問數字的時候,完全搞不懂,只好低頭再回去再花了一天時間比對資料

我的清理邏輯

🟠 第一步:盤點人員狀態欄位與狀態
我會先整理出所有系統裡的狀態欄位與現有值,例如:

✅ HRIS 系統
Active → 在職
On Leave → 在職(含留職停薪)
Terminated → 已離職
Retired → 已離職
Contract Ended → 已離職
✅ 各自Excel 報表
Active → 在職
Resignation Pending → 在職(待離職)
Leave Without Pay → 在職
Terminated → 已離職
✅ 薪資系統
Paid → 在職
Unpaid → 在職(可能留停)
Terminated → 已離職

🟡 第二步:定義邏輯「誰算在職?誰算離職?」
在職:真正還在領薪、在人力預算內、可被分配工作的人
離職:完成所有離職程序,不論系統何時關帳
我再把所有狀態手動對齊為這兩類,確認報表分母分子一致

🟢 第三步:建立資料檢查
在資料裡標示:
🔹系統狀態不一致的資料列(例如資料 在HRIS 是 Terminated,但 Excel 是在職)
🔹無狀態資料(缺值)
讓 HRBP 先知道資料該補或該對齊

📊 為什麼這步很重要?
因為如果分母分子定義不對:
🔹離職率數字會失真,HR的資料無信任感可言
🔹跨國家比較時,資料根本無法放一起看,各有各的解釋

📍 下週我們會進入離職資料最頭痛的一環:
「離職原因到底怎麼統一?」
從拼錯字到語意不同,原因清理實戰分享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